關於我所知道的Dr. Bosco和垂直跳檢測
前言
Dr.Bosco 上圖中。照片來源:維基百科
關於Dr. Bosco的名字跟文獻,總是可以在不同的垂直跳研究中被看見。但想窺探他最根本的作品(例如,何時開始提出Bosco Test、Elastic Index…等)卻不容易。
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人物卻不容易找到更多資訊呢?我想多少跟他來自非英語系的國家有關係。
曾經有教練在SimpliFaster網站上說,大多數的美國人還是習慣基本的跳躍力檢測而非Bosco Test,因為Bosco在美國並不知名。
這些都提高了我蒐集資料的難度,在追本溯源的過程常常發現很多東西都斷片了。
所以如果以下內容有錯誤的地方,歡迎來信指正。
古老的移動藝術
跳躍,是人體的運動能力之一。在短短的幾秒間,人類得以嚐到飄在空中的感覺。
而「垂直跳」,在追求運動表現(sports performance)的圈子裡,大概就跟「肌肥大」在巨巨的世界裡一樣,都穩坐前幾熱門的訓練目標。
在早期,垂直跳是重要的體適能檢測手段,從Sargent Vertical Jump test (Sargent, 1921),到後來的Vertec器材,目標都非常明確–記錄你到底能摸多高。慢慢地,科學家理解跳躍力代表著身體做功(體重X高度)、功率(功/時間)的展現,若只單看摸高的數據未免太過浪費。
在1980年代,一個義大利科學家–Carmelo Bosco(1943–2003)正開啟他的研究生涯,鑽研肌肉的機制和預先伸張(pre-stretch)如何影響力量的產生,提出了一系列使用垂直跳為主的檢測法–“Bosco Tests”。
Bosco一生發表超過200篇研究及8本書(1)。特別是在垂直跳(vertical jump)的相關領域上,其奉獻程度可以說無人能出其右。除了“Bosco Tests”外,他藉此開發的設備–Ergojump,也是他的巨作之一。透過他的發想與創新,使後人對人體的運動表現有更深地認知。
如今,垂直跳已成為檢測項目中的標配,Dr. Bosco的付出絕對功不可沒。
Bosco的功勞在於並不只在Bosco Test,而是他將多種不同的垂直跳成績交互比較&紀錄(例如,有擺手的跳躍成績 VS. 無擺手的跳躍成績),並提出了兩大數據的重要性–*總觸地時間(total Contact Time)、*總騰空時間(total Flight time)。
*為什麼稱“總”時間,是因為有的垂直跳檢測並不是單跳一次,而是做連續的反覆跳躍。
這兩項數據的紀錄,幫助我們從垂直跳的測驗中了解更多東西,也讓垂直跳的應用變得更廣、打開了大家的視野。
在探究Bosco Test前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垂直跳是如何測驗得來的?
目前市面上檢測垂直跳的器材,有以下數種(2):
- 跳躍墊:感應身體重心(COM,Center of Mass)的位移來記錄時間差並換算高度。 
 要注意的地方:會有高估騰空時間的問題
- 錄影相機:利用影像來推算,例如 MyJump 這個APP。 
 要注意的地方:計算耗時
- 摸高器材:例如,Vertec、Vertical Jump Challenger或自己製做。 
 要注意的地方:可能受肩膀活動度影響數據
- 紅外線的感應裝置:例如 Optojump。 
 要注意的地方:輕微低估跳躍高度(約1公分)
- 線性位置轉換器:直接紀錄垂直位移,例如 GymAware。 
 要注意的地方:槓鈴和身體的重心(COM)並不都是一致的
摸高器材算是其中功能性最少的,僅能記錄高度,其他資訊都無法得知。對需要將手臂延伸至極致的運動項目,例如美式足球、籃球、棒球…等,比較有投資的價值。
關於Bosco Jump Test
Bosco Test需要使用能記錄騰空時間與觸地時間的器材,它包含了以下幾種檢測(3):
- Squat Jump (SJ) 
- Squat Jump with extra weight (SJ+) 
- CounterMovement Jump (CMJ) 
- Abalakov Jump (ABK) 
- Drop Jump (DJ) 
- Repetitive Jump (RJ) 
※以上資料來自Topend Sports網站。之後似乎也有再增修,但大致上離不開以上這幾項。
垂直跳一直是我對訓練的熱情所在,也驅使我花了不少心力找尋它的「方法」,因此滿早就接觸到Bosco Test的資訊。
但從以前就一直很好奇,“所以這些東西是一套檢測流程嗎?” “測完之後它會得到什麼分數嗎?” 但這些問題都沒有人能回答我。
看著這些檢測,就好比有人只教你英文字母A~Z,卻沒有告訴你接下來要怎麼做。所以我對它的認知,只停留在“知道有這麼一回事”,在幫球員檢測上依舊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。
經過這次準備資料的過程,我想我大概可以大膽向大家這麼介紹…
Bosco Test其實就是將各種類型(例如,有/無擺臂、從高處落下跳、從靜止開始…等)的垂直跳測驗,全兜在一起的大雜燴(3)。甚至收納了以科學家 Abalakov為命名的檢測項目–* Abalakov Jump Test (Abalakov, 1938)。
*Abalakov Jump Test :這個檢測說穿了就是加上擺臂(arm swing)的垂直跳測驗。
它並沒有強制規定要從第一項做到最後一項,才能看出結果;如果教練非常清楚要檢測的能力是什麼,那麼從中選擇能達到目的的項目即可。例如,如果你只是想知道最大摸高的高度是多少,那就選擇Abalakov Jump就可以了,大可不必再多做其他的。
但是,它的價值在於如果你有不止一項的測驗成績(例如,CMJ&SJ),那你可以透過加減乘除得到一些指數(index),而這些指數各自有其代表意義,方便你幫選手開出適合他的訓練處方。
也就是說,如果將Bosco Test列出的所有項目都測完,你會得到一份很完整的選手檔案。
一跳能知天下事(一):Bosco Test各檢測的方法與差異
Bosco Test所列出的測驗項目,全都是垂直跳躍,只是操作方法稍有不同。常見使用的器材為Jumping Mat(泛指用來檢測跳躍的電子墊,我個人是使用Probotics這家公司出的Just Jump Mat)。
各檢測計算都源於物理的自由落體公式
𝐽𝑢𝑚𝑝 𝐻𝑒𝑖𝑔ℎ𝑡(𝑚)=4.91∗(𝐹𝑡/2)^2
※𝐹𝑡=𝐹𝑙𝑖𝑔ℎ𝑡 𝑇𝑖𝑚𝑒 (騰空時間)
以下一一為大家介紹上一段所列出來的各項檢測(可點選觀看影片)
- Squat Jump (SJ):手插腰,由膝屈90度的位置全力往上跳。測三次,取最佳成績。 
- CounterMovement Jump (CMJ):手插腰,由膝蓋伸直的位置開始,下蹲往上跳。測三次,取最佳成績。如果第三次試跳成績依舊往上推進,也可選擇繼續再測。 
- Abalakov Jump (ABK):方法同上,只是加入了擺臂。 
- Drop Jump (DJ):手插腰,分別測驗從20 cm、40 cm、60 cm、80 cm、100 cm的高度往下落下後跳躍。 
- Repetitive Jump (RJ):制定一段時間(5~60秒),用手插腰的方式完成。每一下皆盡最大努力往上跳。 
RJ是我認為Bosco test裡面最棒的,可以用來看無氧爆發力(anaerobic power),還可以制定時間區間(例如,15~30秒跳了多少、30~60秒跳了多少)來了解疲勞指數(fatigue index)。
※對RJ測驗有興趣的人,可以觀看本篇底下的資料來源(4)。裡面有一步步推導上面提到的自由落體公式,如何利用總騰空時間和總觸地時間來理解選手的無氧爆發力,以及它是如何展現比傳統常用的Wingate Test(踩腳踏車)、Margaria test(爬樓梯)有更高的參考價值。
值得一提的是,為了測驗的性效度,Bosco等人支持的落地技巧是膝蓋保持伸直(straight leg landing)的姿勢,這跟我們一般人認知的落地緩衝方式不太一樣。(可參考影片示範)
一跳能知天下事(二):先有錢,再談理財
Bosco使用過的指數有:EI(彈性指數,Elasticity Index)、RSI(反應肌力指數,Reactive Strength Index)、Bosco Index…等。但在使用這些指數前,我們必須先從Bosco Test中收集不同跳躍動作的成績,才有辦法計算。
實務上,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先測過CMJ和SJ。因為上述的指數大多都是透過CMJ和SJ之間的相扣&相除做比較。
例如,
- EI=(CMJ-SJ)/SJ 
- RSI= Flight Time / Ground Contact Time 
- EUR= CMJ/SJ 
- Slow stretch-shortening cycle conditions = CMJ-SJ 
那麼,CMJ和SJ的差異在哪裡?他們代表的事情是什麼?是什麼造成他們之間的差異呢?了解他們的差異,是不是就能理解這些指數所代表的意義呢?
CMJ和SJ的差異
※關於詳細的CMJ和SJ的差異,可以看一篇2017年的回顧性研究【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ermovement and Squat Jump Performances: A Review of Underlying Mechanisms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.】裡面逐一檢驗過去各種推測“為何CMJ會大於SJ”的假說。
CMJ和SJ的動作差異在於有沒有countermovment(下蹲的連續動作)。因此,CMJ可視為評估選手SSC的能力(伸張-收縮循環,一種肌梭的反射機制)的測驗;另一方面,SJ因為只有單純向上的動作,所以可被用作觀察下肢伸肌的向心肌力(8,9)。
所以如果你的CMJ遠大於SJ,往往被視為有非常好的*慢速SSC使用率,代表著正面意義。(8, 9, 13, 14)。但過低的SJ,同時也代表一件危險的事情–這位選手擺脫muscle slack的速度不佳。
*這裡的慢速,指得是跟衝刺跑跳這些小幅度即反射的動作相比,CMJ屬於和地面接觸時間比較長的動作。所以雖然都是使用SSC機制(伸張-收縮循環),但是是屬於比較慢的。
Muscle slack是Frans Bosch提出的概念。他指出肌肉在發力之前,必須先擺脫放鬆的狀態,進入繃緊狀態才有辦法產生張力。想像你手上握著一條繩子,繩子的另一端接在車頭上,現在你要用力把車子拉向自己,這條繩子至少必須先繃緊才有辦法作用。
而SJ的檢測,考驗的正是受測者如何從muscle slack狀態下快速起跳,縮短徵召肌肉的時間。
這種瞬間收縮的能力,對仰賴反應&短時間收縮的高速運動(例如,桌球)非常重要。就桌球選手而言,這項特性對他們肌力的表現占了高達80%(11)。因此,如果一味提高CMJ而忽略SJ,對某些運動員來說也不見得是好事。
研究也發現,CMJ和SJ的差異跟肌纖維的比例也有著顯著關係(10)。如果你是屬於快縮肌纖維較多的個體,更容易受益於SSC的機制。
但當我們做得是下蹲幅度大(large amplitude)的垂直跳(例如,蹲到底),因為發力時間拖得更長,所以天生慢縮肌纖維比例多的人,能比快縮肌比例多的人更善用彈性位能,在慢速的ballistic動作上反倒有優勢。
另外,有運科學者堅稱CMJ必定大於SJ。如果測出來的結果SJ小於CMJ,一定是某個環節有誤。(5)
這點我保持開放態度,因為我們自己在實務上確實有看過類似的案例,不確定這種情形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百分之百遵照Bosco Test的測驗方法。且在一些研究上我也不見這麼肯定的語氣(18)。
回顧文獻(6)它是這麼說的–“Countermovement jump performance is almost always better than squat jump performance”。另外,在Hawkin Dynamics(開發測力板的公司)的網站也有這段文字(7):
『一般而言,CMJ產生的高度大約會高於SJ 20~30%,但也會出現例外狀況SJ大於CMJ』。
一跳能知天下事(三):常用的指數
有了CMJ和SJ之後,我們可以開始玩出這些東西:EI(彈性指數,Elasticity Index)、RSI(反應肌力指數,Reactive Strength Index)、EUR(離心轉換率,eccentric utilization ratio)、Bosco Index…等。
這邊挑一些我比較熟悉且常見的指數來做介紹
EI(彈性指數,Elasticity Index)
計算方式為(CMJ-SJ)/SJ,有些人則僅用(CMJ-SJ)。
如果你已了解CMJ和SJ的差異,大概能猜出這個指數想表達的應該是運動員使用彈性位能的能力。所以如果一個運動員SJ非常優秀但EI值極低,他的訓練處方可以多做增強式訓練;反之,如果他有很好的EI值但SJ極低,那他應該多練習些需要慢速SSC的動作(16)。
對於需要快速、爆發的運動,EI是關鍵指數。另外,有一篇關於頂尖桌球員(青少年)的研究發現,EI值在男女間雖然有差別,但無顯著差異(15)。
RSI(反應肌力指數,Reactive Strength Index)
RSI計算方式為 (Flight Time / Ground Contact Time)。
根據Science for Sports所介紹,RSI一開始是出現在澳洲體育學院所提出的肌力品質評估(Strength Qualities Assessment Test)其中一項檢測。它是用來評估運動員能多快從下蹲的離心轉換成跳躍的向心能力。因此,它並不是從靜止的狀態開始,而是先經過一個落地緩衝的階段,所以屬於動態的垂直跳檢測。
RSI也和改變方向的速度、加速度、敏捷(17)都有非常大的關係。簡單來說,它可以用做檢視運動員在“移動”中使用SSC能力的好壞。這聽起來是滿合理的,因為上述動作都有緩衝再加速的情境。
EUR(離心轉換率,eccentric utilization ratio)
EUR的計算方式為(CMJ/SJ),也有人是用(CMJ的peka power/SJ的peak power),乍看之下好像跟EI值有點類似。 的確,它代表的也是SSC的能力。就我看來,EUR有點像是雞肋的角色;如果我有EI值是不會再花時間去算一個EUR。只不過,曾經有人用這樣指數來做研究,所以也就多了一項數據可以參考。
EUR受到訓練方式(賽季/非賽季)影響極大,也可作為肌力與體能教練檢視球隊狀況的一種方式。(18)
教練,所以我這樣是好還是壞阿?
俗話說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除了跟自己的成績比較外,了解同儕的水平也非常重要。
但因為各項運動賽場上需求不同,所發展出來的能力也不同,要訂出一套one for all的指標非常困難。目前研究上是發現EI(彈性指數)普遍會落在6-9% (12).
我也曾在影片(沒有出處)中看過一些數據,與大家分享:
The elasticity index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J and the CMJ, which should be a minimum of 10 cm or 15% for sports where not much jump is required, but a lot of reactivity (martial arts)
Other sports such as football or basketball should have up to 25%
最終,我們都必須建構自己的資料庫,才能最符合自己的需求。能直接從網路上搜尋到的database固然方便,但只有自己經年累月出來的東西才貼近環境,也最適合台灣人參考。
在此寄望各不同領域的肌力與體能教練一起加油、累積樣本數,未來大家多多交流(交換)!
【REFERENCES】
-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. 19(1):5, February 2005.
- Comfort P, Jones PA, McMahon JJ.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. London: Routledge; 2018.
- https://www.topendsports.com/testing/history-bosco.htm
- Bosco C, Luhtanen P, Komi PV. A simple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mechanical power in jumping. 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. 1983;50(2):273-82.
- https://marcocardinale.com/2008/11/18/vertical-jump-tests-how-to-perform-correctly-the-bosco-tests/
- Abstract Van Hooren, B and Zolotarjova, J.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untermovement and squat jump performances: a review of underlying mechanisms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s. J Strength Cond Res 31(7):2011–2020, 2017
- https://www.hawkindynamics.com/blog/countermovement-jump-or-squat-jump
- McGuigan MR, Doyle TL, Newton M, Edwards DJ, Nimphius S, and Newton RU. Eccentric utilization ratio: effect of sport and phase of training. J Strength Cond Res 20: 992-995, 2006.
- Young W. Laboratory strength assessment of athletes. New Stud Athle 10: 89-96, 1995.
- Bosco C, Tihanyi J, Komi PV, Fekete G, and Apor P. Store and recoil of elastic energy in slow and fast types of human skeletal muscles. Acta Physiol Scand 116: 343-349, 1982.
- Pradas, Francisco Muñoz, Marta Rapún, Pilar Martínez, Carlos Enrique Castellar, Vanessa Bataller and Luis A.P. Carrasco. “An analysis of jumping force manifestation profile in table tennis.” (2011).
- González, J. J. and Gorostiaga, E. Fundamentos del entrenamiento de la fuerza. Aplicación al alto rendimiento deportivo. Barcelona: Inde, 2002.
- Komi PV and Bosco C. Utilization of stored elastic energy in leg extensor muscles by men and women. Med Sci Sports 10: 261-265, 1978.
- Walshe AD, Wilson GJ, and Murphy AJ.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test of lower body musculotendinous stiffness. Eur J Appl Physiol Occup Physiol 73: 332-339, 1996
- De la Fuente, Francisco & Castellar, Carlos & Ochiana, Nicolae. (2013). Analysis of explosive and elastic-explosive strength of lower limbs in spanish young toplevel table tennis players. Gymnasium Scient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, Sports and Health. 14. 21-28.
- Legaz-Arrese, A., Reverter-Masía, J., & Munguía-Izquierdo, D. (2009). Strength diagnosis in elite Spanish clubs teams. Journal of Human Sport and Exercise, 4(2), 194-197. doi:https://doi.org/10.4100/jhse.2009.42.12
- Young, Warren B; Murray, Mitch P. Reliability of a field test of defending and attacking agility in Australian football and relationships to reactive strength. Journal of Strength & Conditioning Research: Post Acceptance: May 19, 2016.
- McGuigan, M.R., T.L.A. Doyle, M. Newton, D.J. Edwards, S. Nimphius, and R.U. Newton. Eccentric utilization ratio: Effect of sport and phase of training. J. Strength Cond. Res. 20(4):992–995. 2006
 
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