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常見的七種團隊教練特質
一個完整的球隊背後,訓練分工可能包含總教練(技術教練)、助理教練、物理治療師、肌力與體能教練…等職位。
體能教練與專項教練間的溝通是一門學問,這是教科書上教不來的事。如果沒有親身參與過,是無法體會箇中奧妙的。

練速度,你該考慮的一件事–水平分力
大部分運動場上的動作都需要身體不斷地來回移動,很少是在原地不動的。
所以,我們除了對地板施加垂直的作用力外,也需要「水平的力量」來讓身體產生位移。但聰明的你可能會發現:大部分的健身房動作並非如此。仔細觀察後就會發覺,我們常做的幾個動作幾乎都是原地、垂直地板出力的。
因此,當我們(教練)告訴球員要將助跑速度轉換成垂直跳高度,或是對著選手說往前的力量再多一點、第一步要快一點,我們真得有把握自己在說什麼嗎?真得已掌握最佳的訓練方法了嗎?


說文解字–談Penultimate Foot
一場足球賽,大約會發生高達100次的90°~180°變向(change of direction,COD)。在變換方向前的「最後一步」,也就是俗稱的軸心腳(pivot step、push off step)非常重要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。
有穩定的軸心腳,才有本錢去決定下一個前進的方向–是小角度(0°-45°)的切入?中角度(45°-90°) ?還是大角度(大於90°的變向?
鮮為人知的是,其實「倒數第二步」的重要性並不亞於「最後一步」,也吸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入研究。
此外,英文上還有個單字–Penultimate,就是專門指「倒數第二的」。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這個有趣的單字–Penultimate Foot(倒數第二步)

說文解字–談Ballistic training
實務上,只要一個動作在執行(向心階段)中,沒有減速的成分在裡面(撇除地心引力的影響),都可以視為Ballistic training。它在描述爆發力動作嗎?也不全然是。爆發力動作通常是瞬間的加速,但Ballistic的概念更希望你是全程一路加速到最後。

CSCS、CSCS*D、RSCC 這些證照有什麼差別?
如果你是喜歡看訓練文章或研究的人,一定對名字後面掛上CSCS不陌生。假如幸運翻到資歷跟海溝一樣深的大師之作,還會見識到比非洲人名還長的單字。相信這些五花八門的頭銜,一定困惑著不少人。
今天就來介紹CSCS、CSCS*D、RSCC–這三種拼法相似、卻又有點不同的證照,彼此之間的差異。



針對運動員而生的課表設計:Tier System–Joe Kenn
「舉重」、「健力」、「健美」,是大眾肌力訓練的主軸(沒錯,美國也是如此)。但這三者發展的特質相異,通通都練可能會產生屏蔽效應;更不用說,運動員的目標是–提升運動表現(athletic ability),而不只是舉很重。但如果只著重在某一項,又無法完全發展整體運動表現。
履帶系統 Tier System,就是為了改進這樣的問題而生。

【文獻分享】職業排球選手男性與女性的垂直跳表現:不同位置、不同層級的差異
最近在蒐集VJ的數據過程中,翻到了一篇討論垂直跳滿不一樣的研究,分享給大家
過去曾經有人做過回顧文獻,分析了32篇研究–有關排球運動員(男性與女性)垂直跳表現的研究,但會發現幾個問題…